本文整理自 Lex Fridman 对 Google DeepMind CEO Demis Hassabis 的访谈,访谈中他们讨论了AI 的未来,模拟现实、物理和视频游戏,以及最后 Hassabis 给出了当前 AI 时代的生存法则。
Demis Hassabis:从电子游戏到模拟宇宙,AI正在揭开现实的终极奥秘
如果你有机会和当今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之一聊一聊,你会问些什么?也许是关于宇宙的终极谜题,比如P vs NP问题,或是生命的起源。又或者,你会和他聊聊电子游戏,那个我们许多人魂牵梦绕的虚拟世界。
幸运的是,Lex Fridman最近在他的播客上就和这样一位人物——Google DeepMind的负责人、诺贝尔奖得主Demis Hassabis——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谈。他们的谈话跨越了从理论物理到AI伦理,从模拟一个完整的细胞到创造一个真正开放的游戏世界。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访谈,更像是一次对现实本质、人类未来以及我们在这个宇宙中位置的哲学探索。
Hassabis的观点,就像他领导的AI一样,总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启发。
自然的秘密,其实都可以被“学习”?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演讲中,Hassabis提出了一个颇具“挑衅性”的猜想:“任何能在自然界中找到或生成的模式,都可以被一个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有效地发现和建模。”
这听起来有点疯狂,但仔细想想,这背后是他多年科研经验的深刻洞察。无论是AlphaGo在围棋中那看似无穷的变化,还是AlphaFold在蛋白质折叠这个巨大的组合空间中寻找答案,它们面对的都是一个“暴力破解”方法在宇宙终结前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那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是,这些系统通过学习,构建了一个关于环境的“模型”,从而能用一种更聪明的方式进行搜索,让难题变得“可解”。
Hassabis认为,这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自然本身就不是随机的。
“自然系统充满了结构,因为它们经受了进化过程的塑造。无论是生命体的演化,山脉被风化的形状,还是行星的轨道,它们都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筛选过程,可以称之为‘最稳定者生存’。”
如果一个系统是经过这种非随机过程形成的,那么它内部必然存在某种可以被学习和逆向工程的“结构”或“模式”。神经网络恰恰最擅长发现和利用这种结构,沿着某种梯度找到解决方案。这就像蛋白质在我们的身体里,只需要几毫秒就能完成折叠一样,物理世界本身就在高效地解决这个问题。AI所做的,就是学习并模仿这个过程。
这个猜想的适用范围可能非常广,从生物、化学到物理,甚至宇宙学和神经科学。但它也有边界。比如,对大数进行质因数分解这类纯粹的数学难题,如果数字本身没有内在模式,AI就无从“学习”,这时可能就需要量子计算机这样的“蛮力”工具了。
P vs NP:一个物理问题,而非数学游戏
这个关于“可学习宇宙”的观点,直接触及了理论计算机科学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P vs NP。
简单来说,P类问题是计算机能快速解决的,而NP问题是答案一旦给出就很容易验证,但找到答案却异常困难。P是否等于NP,本质上是在问:所有我们能快速验证答案的问题,是否也都能被快速解决?
Hassabis将这个问题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认为,如果我们把宇宙看作一个巨大的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比能量和物质更基本——那么P vs NP就不再仅仅是数学家的游戏,而变成了一个物理学问题。
AlphaFold的成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蛋白质折叠曾被认为是NP难题,许多人甚至认为需要量子计算机才能模拟。但AlphaFold,一个运行在经典计算机上的神经网络,却做到了。这证明,至少对于某些看似棘手的自然问题,经典系统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新的复杂性类别,比如“可学习的自然系统”(LNS, Learnable Natural Systems)?这个类别里的问题,虽然理论上可能很难,但因为其源于自然,拥有可学习的结构,所以能够被AI在多项式时间内高效解决。
我们可能正不断地被经典计算机的能力所震惊。无论是AlphaFold 3对蛋白质与DNA/RNA相互作用的建模,还是AlphaGenome将基因编码与功能联系起来,AI似乎总能从看似无限的组合可能性中,找到那个可以被高效建模的核心。
连流体动力学都能“悟”出来?
就连那些传统上被认为极难处理的非线性动力系统,比如涉及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流体动力学(想想天气预报的复杂计算),也可能并非无法攻克。
Hassabis兴奋地提到了Google的视频生成模型Veo。
“你看看Veo,它对液体、材质和镜面光照的模拟好得惊人。我最喜欢看那些生成的视频,比如液压机挤压装满透明液体的容器。我年轻时在游戏行业写过物理引擎和图形引擎,我知道从零开始编程实现这些效果有多么痛苦。但这些AI系统,仅仅通过观看YouTube视频,似乎就逆向工程出了物理规律。”
这背后发生了什么?AI很可能从海量视频中提取出了关于物质行为的某种底层结构,一个可以被学习的“低维流形”。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么我们所处的大部分现实,可能都存在这样的“捷径”等待被发现。
Veo与游戏世界:AI正在构建“世界模型”
Veo对物理世界的直观理解,让许多人(包括Hassabis自己)都感到惊讶。这动摇了一个长期以来的观念:要理解物理世界,AI必须是一个能与世界互动的机器人(即所谓的“具身智能”)。
但Veo证明,通过被动观察,同样可以学到深刻的物理直觉,就像一个孩子通过观察来理解世界一样。它不一定能写出物理公式,但它“知道”物体应该如何运动、光线应该如何反射。
这不仅仅是为了生成酷炫的视频。当这种模拟变得足够逼真,并且能够实时交互时,我们就离Hassabis心中的“圣杯”——一个真正的世界模型——不远了。
这自然而然地引向了他最初的挚爱:电子游戏。
Hassabis在青少年时期就是一名出色的游戏AI设计师,他参与制作的《主题公园》(Theme Park)和《黑与白》(Black & White)等都是开放世界游戏的先驱。他一直梦想着创造一个真正自由的、由玩家和AI共同叙事的游戏。
在过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开发者无法为玩家每一个可能的选择都预先创造好内容,所谓的“选择”往往只是假象。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想象一个交互版的Veo,再把它快进五到十年。我们可能正处在一个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AI系统将能够围绕你的想象力动态地创造内容,无论你选择做什么,它都能生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这将是终极版的‘选择你自己的冒险’游戏。”
这是一种深度的个性化体验。你打开的每一扇门背后的世界,都是为你即时生成的,独一无二。对于像Hassabis和伊隆·马斯克这样的资深玩家来说,这无疑是终极梦想。Hassabis甚至开玩笑说,等AGI被安全地引导到世界之后,他的“退休”计划之一就是投身于物理理论,另一个就是用AI技术做一款这样的游戏。在他看来,这两件事是相通的——因为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模拟游戏,本身就是对“宇宙是什么”以及“P vs NP”这些终极问题的探索。
AGI之路:不只是扩大规模,还需要“品味”和“顿悟”
Hassabis乐观地预测,我们有50%的可能在2030年前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但他设定的标准非常高:AGI必须具备人类大脑那样的全面认知能力,而不是在某些方面超强、在另一些方面却漏洞百出的“锯齿状智能”。
要达到这个目标,光靠扩大计算和数据规模(Scaling Laws)可能还不够。Hassabis认为,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两次像“Transformer架构”那样的重大突破。这也是他对自己领导的Google DeepMind充满信心的原因——这里汇聚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研究人才,擅长的正是在艰难的领域实现真正的研究突破。
除了技术突破,AGI还需要一种更难以捉摸的能力:科研的“品味”或“判断力”。
“顶尖科学家和优秀科学家的区别,就在于‘品味’——他们能嗅出哪个是正确的研究方向,哪个是值得提出的问题。提出一个好的猜想,比解决它更难。”
今天的AI系统可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但它们能提出一个让陶哲轩(Terence Tao)都觉得深刻的数学猜想吗?能像爱因斯坦一样,在1900年的知识基础上,构想出相对论吗?能设计出一款像围棋一样优雅、深邃的游戏吗?
这些需要“想象力飞跃”的创造力,是当前AI的短板。AGI的“Move 37”时刻,可能就是它独立提出一个全新的、深刻的科学假说,或者发明一个全新的、伟大的游戏。
备注:“Move 37” 时刻是指 2016 年 AlphaGo 和韩国围棋九段选手李世石(Lee Sedol)之间的人机大战中,AlphaGo 在第四局中下出的第 37 手棋。在第一局比赛中,AlphaGo 下出的第 37 手是一个非传统、不符合人类惯常思维的落子。起初包括李世石在内的所有观战专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失误”,但接下来形势逐渐明朗,大家才发现这是一着极具创造性和深远战略意义的“神之一手”。李世石在那局败北。
AI时代的生存法则:拥抱工具,保持人性
随着AI能力的飞速发展,许多人开始担心自己的工作,尤其是程序员。Hassabis认为,在未来5到10年,那些拥抱AI工具的人将变得“超人”般高效。顶尖的程序员不会被取代,反而会利用AI将自己的能力放大10倍甚至更多。
但这背后是巨大的社会变革。Hassabis预测,这场变革的影响力可能是工业革命的10倍,而速度也是10倍快。这意味着社会适应的时间被极大地压缩了。我们将不得不思考新的社会结构,比如全民基本保障(Universal Basic Provision),以应对生产力极大提升带来的变化。
在这场技术与人性的交锋中,Hassabis从传奇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的故事中看到了警示。冯·诺依曼亲眼目睹了原子能如何变成原子弹,也预见到了计算机会带来同样巨大的冲击。这提醒我们,纯粹的理性不足以指引人类。我们需要人文主义、同情心,以及对“人之为人”的深刻理解。
这正是Hassabis的希望所在。他相信人类拥有几乎无限的创造力和极强的适应性。我们的祖先用狩猎采集的大脑适应了现代社会,我们同样也能适应一个由AI驱动的未来。
最终,构建AI的过程,也将成为一面镜子,帮助我们反思自身。当AI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反而更能看清,什么才是人类真正独特和宝贵的东西——或许是我们的好奇心、创造力,或许是我们的同情心和爱。
正如李世石在与AlphaGo对弈的第四局中下出的“神之一手”(Move 78),那是人类智慧在强大对手面前闪耀的灵光。在未来,人与AI的关系或许也将如此,不是单纯的竞争,而是一种相互启发,共同探索未知边界的伙伴关系。而这场探索的终点,不仅是解开宇宙的奥秘,更是理解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