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YC 的一个分享:How To Use AI In Your Startup。大语言模型的进步持续呈指数级增长。那么,作为创业者,您应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呢?YC 的合伙人讨论了如果您考虑转型为 AI 或将其整合到您的业务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AI创业浪潮已至,你的公司应该“随波逐流”吗?
我们正经历一场新技术的冲击。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像当年的云计算和智能手机一样,正在悄悄改变很多行业。对创业者来说,这是机会,也是疑问:要不要把项目转向 AI?如果业务本身不是干这行的,是不是已经慢半拍?
Y Combinator 的合伙人 Brad、Pete、Gustav 和 Nicola 和上千位创始人聊过,他们发现:技术日新月异,可创业的底层逻辑没变。下面是他们在 AI 时代依旧管用的几条心得。
“转型 AI”是个伪命题?AI 早成了默认配置
先说最常见的问题:我的公司要不要改做 AI?
答案听上去矛盾:别因为 AI 很火就仓促改行,但 几乎所有业务都值得用上大语言模型。
关键在视角。别再问“要不要做一家 AI 公司”,这问题已经过时。
今天的 AI 就像 2014 年的云。 那会儿,没人会纠结“要不要用云”,用就对了。同理,现在不把 AI 用进产品或流程里,反而显得奇怪。
拿一家 YC 投资的企业举例:他们的主营业务是管理业主协会(HOA)。听起来一点也不高科技,可他们在后台用大语言模型自动化了大批流程,效率飙升,却从不自称“AI 公司”。真正让他们拉开差距的,是那些悄悄运转的模型,而不是标签。
所以,别只想着改名字、加两个 API,就想摆脱初创公司的生死线。重点是:AI 能不能帮你给客户创造看得见的价值。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押韵:AI 的“iPhone 时刻”
没赶上过上一波技术浪潮的人,很难体会当下的节奏。
2007 年,史蒂夫·乔布斯发布初代 iPhone。那时没人想得到几年后会发生什么。App Store 一年后才上线,重要权限又等了一年。可接下来的五年,足以催生一代移动互联网巨头。
云计算也类似。Workday 的创始人曾在 PeopleSoft 工作,2000 年前后他断定:迟早有人用云把企业软件重做一遍,而且会做得更好,于是就有了 Workday。
现在轮到 AI。用 AI 原生思路把现有软件重写一次,本身就是巨大机会。
而且 不用怕大公司。ChatGPT 上线快两年了,可家里的 Alexa、Siri 还卡得要命。巨头转身慢,留给初创公司不少缝隙。一年前做不到的事,现在多半已经成熟。
想成事?看洞察、社区和地理位置
YC 合伙人注意到,能活下来的公司,往往有三个共同点。
1. 真正的洞察
不少团队高喊“做第 50 家 AI 客服”,却没提出新招。技术只能放大好想法,救不了坏创意。对客户、需求、价值的深挖,依旧是硬道理。
2. BAPI 的转向
BAPI 是个好例子。几位创始人先做金融投资平台,后来改成效率工具 Superpowered,有点小成。但 LLM 浪潮来了,他们做了两件事:
- 从多伦多搬到旧金山;
- 砍掉旧产品,专心新方向。
结果 15 个月后,BAPI 成了不少语音 AI 公司的底层技术,订单忙到飞起。秘诀就是把自己投进浪潮中心。
3. 为什么去湾区?
BAPI 的故事说明:想在 AI 圈子里闯一闯,最好到湾区住段时间。
Airbnb 当年想学 SEO,发现最懂的人在 Pinterest,恰好楼下就是。直接敲门,手把手学。今天湾区的 AI 社群,也是这种“一墙之隔”的氛围。身在其他城市,靠邮件约人,效率差一大截。
金矿在哪?盯住那些重复、低效的人工流程
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枯燥的搬砖里。
医疗健康:巨大的“人工数据搬运”现场
美国医疗健康每年 4 万亿美元开销里,约三分之一花在行政事务上——大量手输、重复对照。完美的自动化场景。
- Tivara 用大语言模型读医生记录,自动填好预授权申请,一键提交,省下无数人工。
- 另一家公司用语音模型自动回访患者,询问康复、安排复诊,诊所收入和体验都好转。
这些创始人都有行业背景,流程摸得门儿清。最好的灵感来源,是找个行业朋友,坐在他旁边看一天屏幕,低效在哪,一目了然。
其他领域
- Replexica 把软件界面自动翻译成多语言,省掉人工本地化。
- Gecko Security 做了个“AI 安全工程师”,让普通程序员也能搞定安全。
- Medicare Advantage Co-pilot 懂医保销售流程,干脆做了个代理专用助手,市场反响不错。
本质都是:把一种专业但重复的人工技能,封装成自动化工具,人人可用。
技术更迭让创业迭起风浪,但底层规律没变:看准需求、创造真实价值、快速落地。希望这些故事和思考能帮你校准方向,或给现有想法加点柴火。
机会就在眼前,轮到你上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