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于 OpenAI 重组后 OpenAI CEO 山姆·奥特曼和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的播客。内容涵盖了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OpenAI 的独特组织架构、对算力的巨大需求、AI 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关键细节
合作关系与财务条款
- 投资与股权:Microsoft 自 2019 年起向 OpenAI 投资约 134 亿美元,目前持有其约 27% 的股份。
- 独特的组织架构:OpenAI 采用了一种创新结构,顶层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其使命是确保 AGI (通用人工智能) 惠及全人类。该非营利组织已获得价值 1300 亿美元的 OpenAI 股票,成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组织之一。
- 商业协议:
- 模型独占性:OpenAI 的核心模型(Stateless APIs)在 2032 年前将独家在 Microsoft Azure 平台上提供。
- 收入分成:OpenAI 需要向 Microsoft 支付一定比例的收入分成,该协议同样持续到 2032 年或 AGI 被验证实现为止。
- 财务状况:Sam Altman 透露,OpenAI 的收入远超外界报道的 130 亿美元,并且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公司计划在未来四到五年内投入 1.4 万亿美元用于算力建设。
算力挑战与未来展望
- 当前瓶颈:增长的主要限制是算力不足。Satya Nadella 指出,目前的瓶颈已从芯片供应转向电力供应和数据中心建设速度。
- 未来供需:双方都认为算力市场未来某个时间点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算力过剩(compute glut)”情况,但对于这一情况出现的时间点(2-3 年或 5-6 年)看法不一。
- 成本与效率:AI 智能单位成本的快速下降,以及软件层面的优化(如推理堆栈的改进),将是推动 AI 普及的关键。
AI 的未来发展与社会影响
- 技术前沿:Sam Altman 预测,到 2026 年,AI 将能在编码(Codex)、科学发现(即使是微小的发现)、机器人技术和新型消费电子设备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监管问题:两位 CEO 都对美国各州制定不同 AI 法规的“碎片化(patchwork)”做法表示担忧,认为这会阻碍初创企业的发展,并呼吁建立统一的联邦层面监管框架。
- 对就业和生产力的影响:AI 将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使员工能借助 AI 工具获得更高的生产力。公司虽然会增加员工数量,但人均产出的杠杆效应会远超以往。
- 美国再工业化:科技公司在数据中心和半导体领域的巨额投资(数万亿美元级别),被视为推动美国“再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不仅能吸引外国资本,还能创造大量本地就业和供应链机会。
原文
一场重量级的对话,一边是微软的掌舵人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另一边是OpenAI的创始人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这场看似轻松的炉边谈话,却揭开了当今科技界最重要、也最被外界好奇的合作关系的神秘面纱。
对话从一个温馨的玩笑开始——山姆刚出生的宝宝。萨提亚像个老大哥一样分享着育儿经,气氛轻松得仿佛两个老友在闲聊。但很快,话题就切入了正轨:那个改变了人工智能(AI)格局,并可能在未来决定全球经济走向的庞大合作。
他们坦诚地回顾了合作的起点,那时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正是这次“疯狂”的下注,成就了萨提亚口中“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技合作之一”。那么,这个合作的内幕到底是什么?他们又如何看待AI未来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
伙伴关系的“内幕”:一笔改变科技格局的交易
外界对微软和OpenAI的合作充满了各种猜测,这次对话终于给出了清晰的答案。这不仅仅是金钱的交易,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旨在平衡商业发展与人类福祉的复杂结构。
一个“疯狂”的结构:公益公司与非营利基金会
首先,这笔交易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其结构。OpenAI并非一个传统的公司,它由一个非营利基金会控制,旗下设有一个“有上限利润”的公益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 PBC)。
- 微软的投资:自2019年起,微软累计向OpenAI的公益公司投资了约134亿美元,获得了其约27%的股份。
- 巨大的公益价值:更令人震惊的是,随着OpenAI的重组,一个庞大的非营利基金会由此诞生。它已经持有价值1300亿美元的OpenAI股票,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组织之一,与盖茨基金会齐名。萨提亚对此感到非常自豪,认为这是此次合作中最重大的新闻之一。
- 基金会的使命:这个基金会的使命是“确保通用人工智能(AGI)惠及全人类”。它已经承诺将首批250亿美元资金用于健康、AI安全和韧性等领域,比如利用AI加速科学研究、治愈疾病,以及进行网络防御和AI安全研究。
山姆解释说,这种结构既能让公益公司获得推进研究所需的巨额资本,又能确保最终的价值回归到为全人类服务的非营利目标上。如果没有微软这样愿意接受并支持这种“疯狂”结构的合作伙伴,这一切都无法实现。
交易细节:独家合作、收入分成与AGI条款
除了宏大的结构,具体的商业条款也同样引人关注,它们清晰地界定了两家公司的权利和义务:
- 模型与独占权:
- OpenAI最前沿的模型,也就是所谓的“无状态API”(Stateless APIs),在2030年之前将独家在微软Azure云上提供。这意味着,你在亚马逊AWS或谷歌云上,短期内无法直接使用GPT-6这样的旗舰模型。
- 但是,像开源模型、Sora、智能代理(Agents)、可穿戴设备等其他产品,OpenAI可以在任何平台上分发。这对双方都有利,既保证了微软云的核心竞争力,也给了OpenAI更广阔的生态空间。
- 收入分成(Rev Share):
- OpenAI需要将其所有收入的一部分分给微软,以偿还投资和获取回报。这个条款会一直持续到2032年。
- 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OpenAI年收入200亿美元,假设分成比例是15%,那么就有30亿美元会支付给微软。
- “AGI”这个关键变量:
-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条款:无论是独占权还是收入分成,都会在“AGI被验证实现”时提前终止。
- 那么谁来判定AGI是否实现呢?双方设定了一个专家小组(或称为“陪审团”)机制,来快速做出裁决。
- 这使得“AGI”成了一个极具分量的商业节点。不过,萨提亚认为短期内没人能接近AGI,而山姆则听起来稍显乐观。但他们都同意,无论AGI何时到来,双方的合作都会继续,因为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广给全世界,微软的帮助不可或缺。
对算力的无尽渴求
对话中最激烈、也最引人深思的部分,莫过于对“算力(Compute)”的讨论。这不仅是OpenAI的生命线,也是整个AI行业的“石油”。
“130亿收入的公司,凭什么敢投1.4万亿?”
市场上一直有声音质疑OpenAI的财务健康,尤其是在传出其未来四五年有高达1.4万亿美元的算力支出承诺后。山姆对此的回应充满了自信:
- 收入远超传言:他首先澄清,OpenAI的收入增长非常迅猛,远不止外界报道的数字。
- 一个笃定的未来赌注:他坦言,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豪赌。他们坚信,随着模型能力越来越强,ChatGPT会持续增长,AI云服务、消费级设备、自动化科学研究等新业务将创造巨大的收入。没有足够的算力,就无法制造更强的模型,也就没有未来的收入。
- 来自伙伴的信任:萨提亚则用业绩为山姆背书:“我从OpenAI那里看到的每一份商业计划,他们不但都完成了,而且还超越了。”
普遍的瓶颈:算力,还是算力
算力短缺不是OpenAI一家的烦恼。萨提亚在财报电话会上也承认,如果不是受限于算力,微软Azure的增长会更高。
山姆打了一个绝妙的比方来解释这种需求:“讨论对算力的需求,就像讨论对能源的需求,你不能脱离价格来谈。”如果单位智能的成本明天下降100倍,你会看到使用量增长远不止100倍,因为无数在当前成本下不经济的应用场景会瞬间爆发。
萨提亚则从经济学角度补充,模型智能的提升大约是算力的对数函数(log(智能) ∝ log(算力))。这意味着,为了获得智能的持续提升,对算力的投入需要呈指数级增长。他们的目标是通过技术优化,不断降低每个“Token”(AI处理信息的基本单位)的成本,就像Jevons悖论所揭示的:效率越高,用量越大。
未来会出现“算力过剩”吗?
既然大家都在疯狂投资建厂,未来会不会出现算力过剩的“泡沫”?
- 短期内不可能:英伟达CEO黄仁勋认为未来2-3年几乎不可能。萨提亚和山姆也基本同意,因为需求实在太强劲了。
- 长期来看必然会:但山姆坦言,从更长远看,过剩几乎是必然的。这就像历史上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周期一样,总会有泡沫和低谷。他甚至开玩笑说,如果哪天算法出现颠覆性突破,比如在笔记本电脑上就能跑AGI,那现在所有签下巨额算力合同的人都会“被狠狠地烫到”。
- 真正的瓶颈是电力:萨提亚指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瓶颈已经从芯片供应转移到了电力和数据中心建设上。“我现在的问题不是买不到芯片,而是没有建好的、能接上电的数据中心去插这些芯片。”
AI的未来:从代码、科研到个人助理
当谈到未来2-3年最让人兴奋的进展时,两位领导者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蓝图。
下一个前沿:AI座舱与科学发现
山姆对两件事特别兴奋:
- 智能体(Agents)的进化:以编程助手Codex为例,它将从执行几小时的任务,进化到能自主完成持续数天的复杂任务。这将从根本上改变软件开发的方式。
- AI驱动的科学发现:“我希望在2026年看到AI做出哪怕很微小的原创科学发现。”山姆说,“这听起来很疯狂,但如果AI能开始扩展人类知识的总和,那将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萨提亚补充道,这背后是人机交互范式的根本变革。过去是“宏观委托,微观操作”,未来将是“宏观委托,微观指导”。你给AI一个大方向,它去执行,只在关键节点回来向你请示。这种新的工作流,需要全新的交互界面和硬件形态,比如一个能时刻感知你周围环境、理解你生活工作流的个人设备。
颠覆软件与搜索的经济模型
萨提亚重申了他去年的观点:传统SaaS软件的架构正在被颠覆。过去的应用是数据、业务逻辑和UI的紧密耦合。而现在,“智能体层”正在取代僵化的业务逻辑。
- 高频使用是护城河:他认为,未来能存活的软件,必须是像Office 365或GitHub那样,用户每天高频使用并产生大量数据的平台。这些数据构成了AI智能体的“上下文”,是其智能的源泉。高客单价、低使用频率的应用将面临巨大风险。
- 搜索经济面临重塑:同样,搜索这个互联网的基石经济模型也在被动摇。传统搜索引擎的成本极低(摊销一个固定的索引),而聊天式交互的成本则高昂得多。这意味着,由广告支撑的免费模式可能会被订阅制、按用量付费或者基于“智能体商务”的新模式所取代。这块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奶酪”正在被重新分配。
更宏大的愿景:AI驱动下的美国再工业化
对话最终回归到一个宏大的主题: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美国的再工业化。
科技公司未来几年的资本支出总和,按通胀调整后,大约是“曼哈顿计划”的十倍。这不仅仅是建几个数据中心,而是带动了从电力、建筑、光纤到芯片制造的整个产业链。萨提亚提到,一个威斯康辛州的数据中心,其建设和运营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
他强调,美国公司不仅在吸引外国资本(如韩国承诺的3500亿美元投资)来本土建厂,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建设“算力工厂”,将最先进的美国技术带给世界。这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流动,让他对美国的长期竞争力充满信心。
从一个新生儿的趣闻,到一笔千亿美金的交易,再到全球经济的未来,这场对话充满了洞见与坦诚。它告诉我们,AI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微软和OpenAI这对“史上最伟大的科技伙伴”,正手握着开启下一个时代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