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负责人首次揭秘:从黑客松到 10 亿用户,你不知道的疯狂故事和 GPT-5 内幕
本文整理自对ChatGPT 的负责人 Nick Turley 的采访,带你 5 分钟了解这篇访谈的精华。 ChatGPT负责人首次揭秘:那个差点被命名为“与GPT-3.5聊天”的黑客松项目,如何改变了世界? 你可能每天都在用它,但你绝对想不到,那个如今拥有近10亿用户、改变了无数人工作和生活的ChatGPT,诞生之初竟如此“草率”和“偶然”。 它差点就被命名为一个极客味十足的“与GPT-3.5聊天”(Chat with GPT-3.5),它的付费模式源于一次“顶不住了”的服务器崩溃,它的20美元定价来自一份匆忙发在Discord上的问卷…… 最近,一直“藏在幕后”的ChatGPT负责人 Nick Turley 接受了他的首次深度播客访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幕后故事。他曾是Dropbox和Instacart的产品负责人,如今,他掌管着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举足轻重的产品。 让我们坐好,听听这位“火箭船”上的关键人物,亲口讲述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一个没人看好的“黑客松项目”,10天冲刺上线 故事的起点,并不是什么宏大的战略规划。 在GPT-4训练完成之际,OpenAI内部已经有了一个面向开发者的API产品,但团队发现了一个瓶颈:每次模型更新,都会“搞砸”开发者的应用,这让快速迭代和学习变得异常困难。团队迫切需要一个能直接与海量用户互动、收集真实反馈的渠道。 于是,OpenAI搞了一场内部“黑客松”(Hackathon),主题是打造一个“超级助理”(Super Assistant)。大家的热情很高,各种想法冒了出来,比如能帮你开会的“会议机器人”,还有超前时代的“编程工具”。 但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现了:无论团队测试哪个具体应用,用户总想用它来干点别的。“这项技术太通用了,” Nick 回忆道,“你给他们一个锤子,他们却想用它来拧螺丝、当尺子、甚至开瓶盖。” 几个月的原型设计后,团队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放弃具体场景,干脆就做一个开放式的聊天界面,看看大家到底想用它来干什么。 这个决定一下,节奏快得惊人。 “我当时就说,‘10天,10天后我们就得把这玩意儿发出去!’” Nick说。 这个最初的团队,简直就是一支“杂牌军”:有来自超算团队、以前写过iOS应用的工程师;有来自研究团队、业余写后端代码的研究员。他们用一个名为SA Server(Super Assistant Server的缩写)的黑客松代码库,在短短10天内,把产品拼凑了出来。 他们给产品起的名字也极其随意,一开始就打算叫“与GPT-3.5聊天”,因为“我们真没觉得它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产品,它就是一个研究演示品。” 直到上线前一晚,才改成了稍微好一点点的“ChatGPT”。 当时的计划是,赶在圣诞假期前上线,收集点数据,等假期回来就把这个“临时项目”关掉。 然后,Sam Altman发了一条推文。 剩下的,就是历史了。 “最大化加速了吗?” — OpenAI的节奏与心法 ChatGPT的意外爆红,让Nick和团队陷入了从“手忙脚乱”到“难以置信”的循环。但他们很快意识到,速度和执行力,恰恰是他们能抓住这次机会的关键。 Nick将一种理念深深植入了团队文化中,那就是设定团队的“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beat)——一种快速迭代、持续向前的内在节奏。 在OpenAI内部,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梗,它源自Nick经常问的一个问题: “Is it maximally accelerated?” (这个项目被最大化加速了吗?) 这个问题甚至变成了一个粉色的、用Comic Sans字体制作的Slack表情包。每当有人想推动某个项目,或者质疑某个延迟时,就会甩出这个表情。 “我就是想直接跳到重点:‘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做?为什么明天不行?’” Nick解释说。这并不是要无脑求快,而是一个强大的思维工具,它能迫使团队分清什么是真正的阻碍,什么是可以绕过的流程。 “在AI领域,你只有把产品发布出去,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可能性和用户的需求。” Nick强调,“很多东西是无法预先推演的。你必须先开枪,再瞄准。” 当然,这种“最大化加速”的理念并非适用于所有事。在安全问题上,OpenAI采用了完全相反的、极其严谨和审慎的流程。对于像GPT-5这样的前沿模型,团队会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红队演练”、外部评估,确保在推向世界前,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快与慢的辩证法,构成了OpenAI独特的执行力。在产品开发上追求极致的速度,在安全伦理上保持极致的审慎。 那些改变历史的“偶然”决定 在高速狂奔中,很多当初看似不起眼的临时决策,最终都产生了改变行业格局的影响。 1. 那个20美元的定价,来自一份谷歌问卷 ChatGPT上线初期,由于用户量暴增,服务器频繁宕机,主页上挂着一个AI生成的“道歉诗”。团队急需一种方式来“劝退”一部分需求,同时为真正有需要的用户提供稳定服务。于是,“付费版”的想法诞生了。 但这玩意儿该怎么定价? Nick回忆,当时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给一位定价专家打电话求助,但根本没时间消化那些复杂的建议。情急之下,他做了一件非常“野路子”的事: 他用谷歌表单创建了一份问卷,里面只有4个问题——完全照搬了当时网上流传的“Van Westendorp定价法”,然后把链接甩到了公司的Discord社群里。 第二天早上,一份科技媒体的文章赫然写着:“揭秘!ChatGPT团队用四个天才问题为产品定价!” Nick看到后哭笑不得:“要是他们知道真相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