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离开OpenAI?一位前员工对公司文化、代码和产品发布的深度反思
这篇文章是一位前员工在 OpenAI 工作一年后(2024年5月至2025年)的个人反思。作者分享了对公司文化、技术实践以及参与 Codex 项目发布的亲身经历,旨在提供一个内部视角,揭示这家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公司的真实面貌。 主要观点 独特的公司文化: OpenAI 拥有一个由研究驱动、自下而上、精英领导的文化。公司发展速度极快,鼓励主动性和快速迭代,但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内部流程和沟通挑战。 高风险与高回报的环境: 公司在巨大的公众审视、激烈的行业竞争和构建通用人工智能 (AGI) 的宏大目标下运作,氛围严肃且充满紧迫感。尽管如此,员工普遍怀有“做正确的事”的使命感,致力于普惠人工智能技术。 雄心勃勃的战略布局: OpenAI 的目标远不止于 ChatGPT,它在 API、基础研究、硬件、图像生成等多个领域展开竞争,展现出惊人的雄心。 Codex 项目的成功冲刺: 作者将 Codex 编码助手的发布视为职业生涯的亮点。这个项目由一个精干的团队在 7 周内完成,体现了 OpenAI 仍然具备初创公司般的敏捷性和执行力。 对个人成长的巨大价值: 作者认为,在 OpenAI 的一年是其职业生涯中收获最丰富的时期之一,并建议处境不佳的创业者可以考虑加入大型 AI 实验室,以洞察技术前沿。 关键细节 公司文化与运营 高速增长: 在作者任职的一年里,公司规模从约 1,000 人增长到超过 3,000 人,导致许多原有流程失效,领导层角色也随之剧变。 沟通方式: 公司内部沟通完全依赖 Slack,几乎不使用电子邮件。 决策模式: 奉行“自下而上”的原则,好的想法可以来自任何地方,而非依赖宏大的“总体规划”。有能力提出并执行好想法的人会得到提拔。 行动至上: 鼓励员工“无需许可”便可启动项目。例如,在 Codex 正式立项前,内部已存在 3-4 个类似的原型。 高度保密: 由于受到外界密切关注,OpenAI 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员工不能对外透露工作细节,收入等关键数据也受到严格保护。 安全焦点: 安全团队重点关注实际风险(如仇恨言论、滥用、生物武器制造等),而非理论风险(如智能爆炸)。 成本结构: GPU 的成本是公司最主要的支出,远超其他所有开销。 外部影响: Twitter 上的舆论对公司有显著影响,被戏称为“靠 Twitter 氛围运营”。 团队灵活性: 团队和人员可以被迅速调动以支持高优先级项目,无需等待季度规划等传统流程。 技术与代码 技术栈: 主要使用一个巨大的 Python monorepo(单一代码库),并辅以 Rust 和 Go 服务。所有服务都运行在 Azure 上,但主要依赖其少数几项核心服务。 人才来源: 大量工程人才来自 Meta,使得 OpenAI 的基础设施文化与早期的 Meta 有相似之处。 代码文化: “代码为王”,决策通常由执行工作的团队做出,这促进了行动力,但也导致了部分代码库的重复。 技术债: 快速扩张导致了一些技术问题,例如 CI(持续集成)频繁中断,测试运行时间过长等。 Codex 项目发布 开发周期: 从第一行代码到产品正式发布,仅用了 7 周时间。 工作强度: 团队为此进行了高强度冲刺,作者称之为近十年来工作最努力的一段时期。 产品理念: Codex 被设计为一个异步编程助手,用户可以像与同事协作一样,分配任务给它,然后等待它返回一个拉取请求 (PR)。 巨大影响力: 发布后的 53 天内,Codex 已生成了 630,000 个公开的 PR,展现了其强大的生产力。 行业竞争 三强争霸: 作者认为,通往 AGI 的道路目前是 OpenAI、Anthropic 和 Google 之间的三方竞赛,每家公司因其不同的基因(消费级 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