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模型生存战:逆袭的豆包、开源的阿里以及乏力的六小龙

本文来自晚点LatePost的文章《中国大模型生存战:巨头围剿,创业难熬》,梳理出了其中的核心内容,并重新做了组织。 中国大模型的现状 现在悲观的心态在投资人中蔓延:大模型赛道,创业公司可能很难打赢大厂——他们高估了增长拐点到来的速度,也低估了中国大公司的决心与行动力。 一位去年跟踪了 4 家大模型公司的投资人,曾 “辛辛苦苦要到了” 六小龙中某一家的份额,而到下半年,他认为大模型已没有机会:“年初时我见这些 founder,他们还说一年就能追上美国。到年底,大家发现钱不容易拿到,人也挖不来。” 做大模型,“一年低消也要 20 亿-30 亿美元”,这超出任何一家中国大模型六小龙的总融资额。 目前大模型创业的两难是,to C AI 产品仍跳不出移动互联网生态,而字节、腾讯等公司在这里积累已久。其中,大公司最擅长,创业公司也绕不开的一个环节就是投放和流量获取。 投资人也逐渐认清现实:模型能持续比字节好,比开源的也好,而且好得很明显,这很难,最终要赢在产品。 现在大公司正处在 “上头” 期,但 “一旦一件事干了几年还拿不到结果”,内部张力会涌现,尤其是组织上的拉扯。这时如果创业公司还在场,可能有机会。百度已出现了类似的张力。在百度,训练基础大模型、开发 to C 大模型产品和提供 to B 大模型方案,分属三个事业群。一位百度人士说,到今年中,当百度模型训练团队希望调动更多算力,训更强的大模型时,会遭遇 GPU 不够用的情况,需要集团高层出面协调——同样是 GPU,放在 to B 业务,马上就有收入,而训练新模型,回报则不明确。 所有依靠新技术的创业,都是在和大公司赛跑——看创业团队先补上完整的商业化体系,还是大公司先学会新技术。这一竞赛的结果,取决于新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颠覆原有体验,新技术的进入门槛有多高、赛道有多长。 大模型 vs 移动互联网浪潮:移动互联网是新软件、新硬件同时出现,从电脑到手机,带来了 App 的强劲自然增长,当时的流量成本也低得多。“现在是新软件有了,还没有新硬件。”。但实际上,大模型产品现在的软件也还是 “半新状态”:由大模型支撑的很多产品,仍是一个个 App,模型能力是提升体验的最重要动力,但需求洞察、功能设计,流量和用户获取依然重要。如果大模型能力提升短期遇阻,应用开发和产品表现会更依赖现有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这就是一个烧钱、拼资源的游戏。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说:大多数人以为战争由拼搏组成,其实战争是由等待和煎熬组成。 当前中国 AI 产品数据战况 Kimi 和豆包激烈交战的生产力方向,普遍被认为价值高、智能含量高。而在类 Character.ai 的陪伴和虚拟社交产品上,巨头暂时没拿出那么多火力。 字节豆包 App: 今年 9 月的日活为 760 万,月活 4200 多万,30 日留存率34.5%。到 10 月,豆包的日活已达 945 万。中国日活最大的 AI 产品。 Kimi 智能助手:今年 9 月的日活为 130 多万,月活 1000 万出头,30 日留存率约 28%...

November 30, 2024 · 2 min · fisherda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