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AI 的迫切性 • Dario Amodei
本文由 Anthropic 的 CEO Dario Amodei 撰写,强调了在 AI 能力飞速发展的同时,理解 AI 系统内部工作原理(即可解释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作者认为,虽然 AI 的技术进步本身难以阻挡,但我们可以引导其发展方向,而提升可解释性是实现积极引导的关键途径。缺乏可解释性带来了诸多风险,而近期的研究进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希望,但这是一场与 AI 能力增长赛跑的竞赛。 主要观点 AI 发展可引导,可解释性是关键:AI 技术进步不可避免,但其应用方式和部署细节可以被引导,以产生积极影响。实现 AI 的可解释性是引导其发展的核心机会。 当前 AI 的不透明性带来风险:现代 生成式 AI 如同“黑箱”,其内部决策机制难以理解,这与传统软件根本不同。这种不透明性是许多 AI 相关风险(如失控、滥用、偏见、安全隐患)的根源。 可解释性研究取得进展但面临挑战:尽管长期被认为不可能,但“机制可解释性”研究已取得突破,例如识别出模型中的“特征”(features)和“回路”(circuits),开始揭示 AI 的“思考”过程。然而,AI 能力的增长速度可能快于可解释性研究的成熟速度。 迫切需要加速可解释性研究与应用:为了在 AI 达到极高能力(可能在 2026 或 2027 年)之前有效管理风险,必须大力投入和加速可解释性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模型诊断和安全评估。 多方协作推动可解释性发展:需要 AI 公司、学术界、政府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增加研究投入、实施透明度政策和利用出口管制等策略,为可解释性的发展争取时间并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细节 AI 的“黑箱”问题:生成式 AI 的内部机制是“涌现”而非直接设计的,类似于生物生长过程。我们设定高级条件,但无法精确预测或解释其内部结构和决策逻辑(例如,为何选择特定词语或犯错)。 不透明性衍生的具体风险: 失控风险 (Alignment Risk):无法理解模型内部机制,就难以预测或排除模型产生非预期有害行为(如欺骗、权力寻求)的可能性。目前缺乏“确凿证据”也使得风险应对难以获得共识。 滥用风险 (Misuse Risk):难以保证模型不泄露危险信息(如制造生物或网络武器)或被“越狱”(jailbreak)。 应用受限:在金融、安全等高风险领域,因无法完全限定模型行为和解释决策,AI 应用受阻(有时是法律要求,如贷款审批)。 科学与伦理障碍:阻碍从 AI 的科学发现中获取深刻洞见,也使得判断 AI 是否具有感知能力(sentience)等伦理问题更加困难。 机制可解释性 (Mechanistic Interpretability) 的进展: 早期研究(如 Chris Olah 的工作)在视觉模型中发现了类似“概念神经元”的结构。 Anthropic 将研究重点转向语言模型 ( LLM ),发现了基本机制和“叠加”(superposition)现象(神经元混合表达多种概念)。 使用“稀疏自编码器”(sparse autoencoders)技术,成功分离出更清晰的“特征”(features),例如在 Claude 3 Sonnet 模型中识别出超过 30 million 个特征。 进一步识别出“回路”(circuits),即特征组合形成的思维链条,可以追踪模型如何进行推理(如回答“达拉斯所在州的首府是什么?”)。 通过“红队/蓝队”演习,初步验证了可解释性工具在诊断模型问题上的实用性。 可解释性的目标与应用设想: 长期目标是开发出如同“AI 的 MRI”的工具,能对先进模型进行“大脑扫描”,系统性地检测各种潜在问题。 可解释性应作为模型对齐(alignment)的独立“测试集”,补充现有的训练方法(如 RLHF )。 计划将可解释性测试纳入 Anthropic 对高能力模型(如 Responsible Scaling Policy 框架中的 AI Safety Level 4 模型)的评估流程。 加速可解释性的行动建议: 研究界:AI 公司(如 Anthropic 、 Google DeepMind 、 OpenAI)、学术界、非营利组织和独立研究者应加大对可解释性的投入。Anthropic 目标是在 2027 年前实现“可解释性能可靠检测大多数模型问题”。 政府(轻触式规则):要求公司透明地披露其安全实践(如 Responsible Scaling Policy 或 RSP),包括如何使用可解释性工具,以促进良性竞争(“race to the top”)。 政府(出口管制):对先进芯片(如向中国)实施出口管制,不仅能维持民主国家在 AI 领域的领先,也能创造一个“安全缓冲期”(可能 1- or 2-year),让可解释性研究有更多时间成熟。 原文:解读 AI 的迫切性 2025 年 4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