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圈的疯狂一周:OpenAI 求政府“兜底”,马斯克拿万亿薪酬包,亚马逊发起对 Perplexity 的诉讼

本文来自于 Youtube 知名博主 Alex Kantrowitz 每周一次的最新科技新闻讨论。 这周的科技圈,简直比好莱坞大片还精彩。OpenAI似乎在暗示,如果玩脱了,希望美国政府能来“兜底”;特斯拉的股东们大手一挥,批准了马斯克那份价值可能高达一万亿美元的薪酬计划,只为让他打造一个“全新的特斯拉”;而另一边,亚马逊已经把AI新贵Perplexity告上了法庭。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在这场狂飙突进的AI革命中,我们究竟身在何处?是泡沫破裂的前夜,还是新纪元的黎明? OpenAI想要的“政府兜底”:一场公关灾难的诞生 “这周最大的‘社会主义’新闻,居然来自OpenAI。”播客一开场,主持人就忍不住调侃道。 事情的起因是OpenAI的首席财务官Sarah Friar在《华尔街日报》的科技大会上的一番言论。当被问及如何为庞大的AI基础设施融资时,她直白地表示,公司正在寻求政府的“支持(backstop)”或“担保(guarantee)”,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有政府来兜底。 “……也就是政府能提供的支持……比如担保,这能让融资顺利进行。” 记者追问:“所以是某种形式的芯片投资支持?” Friar肯定地回答:“正是如此。” 她将此举包装成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声称为了在与中国的AI竞赛中保持领先,美国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加速AI生态系统的发展。 站在OpenAI的角度,这个请求虽然听起来疯狂,却有其扭曲的逻辑。毕竟,这家公司近来予取予求,几乎没有什么是他们得不到的。既然AI是国家战略资产,那让纳税人为这个“国家冠军”的债务做担保,又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互联网并不买账。消息一出,舆论瞬间爆炸。人们的反应很直接:凭什么要让普通纳税人为一家估值可能高达5000亿美元的私营公司承担风险? 紧接着,更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面对汹涌的舆论,OpenAI开始了笨拙的“危机公关”。Sarah Friar在LinkedIn上发文,称自己用了“支持(backstop)”这个词“混淆了视听”,说自己的本意是强调公私合作的重要性。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也赶紧在推特上澄清: “我们没有、也不想要政府为OpenAI的数据中心提供担保。政府不应该挑选赢家和输家,纳税人也不应该为那些做出错误商业决策的公司买单。” 这番操作让人啼笑皆非。明明是自己亲口说出的话,被记者反复确认,现在却矢口否认。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口误”,而是一次暴露了公司沟通策略混乱的公关灾难。 这场风波为何如此引人注目? 这不仅仅是因为“向政府要钱”这个行为本身。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整个市场对OpenAI的依赖和担忧。 不匹配的数字游戏:不久前,当被问及如何用130亿美元的年收入支撑起1.4万亿美元的支出承诺时,奥特曼显得相当不耐烦。现在,CFO又公开“求兜底”,这让外界不得不怀疑:OpenAI的财务状况是不是真的像看上去那么光鲜?他们描绘的宏伟蓝图,是不是一个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系统性风险:如今,OpenAI几乎成了整个AI浪潮,乃至全球股市的“金字塔尖”。从英伟达、微软到甲骨文,无数公司的命运都与OpenAI的成功息息相关。如果OpenAI的根基不稳,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是灾难性的。 不成熟的领导层:Sarah Friar并非新手,她曾在高盛工作十余年,担任过上市公司CFO。但在OpenAI,她的言行却像个初入职场的菜鸟。这不禁让人怀疑,是不是OpenAI内部那种混乱、缺乏纪律的文化,正在侵蚀着这些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 这场闹剧暴露出的,是一家在技术上飞速前进,但在公司治理和沟通上却极度不成熟的“巨婴”形象。当一家公司的体量和影响力达到如此规模时,每一个公开表态都应慎之又慎。显然,OpenAI还没学会这一点。 马斯克的万亿薪酬与人形机器人大军 就在OpenAI焦头烂额之际,埃隆·马斯克却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在德州奥斯汀总部,伴随着跳舞的人形机器人和炫目的灯光,特斯拉股东大会通过了那份备受争议的薪酬方案。这份方案如果完全实现,将为马斯克带来近万亿美元的财富。 但这钱也不是白拿的。马斯克得把特斯拉的市值从现在的5000亿美元左右,一路推高到惊人的8.5万亿美元,同时还要达成一系列近乎疯狂的营收和利润目标。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标志着特斯拉作为一家“汽车公司”的时代可能已经结束了。马斯克的目标不再是多卖几辆电动车,他的野心是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和人形机器人。他直言不讳地表示,需要拥有公司25%的股份,以确保他正在创造的“机器人大军”不会落入坏人之手。 这番话听起来像是一种威胁,又像是一种承诺。他仿佛在对股东们说:“把控制权给我,否则这支强大的机器人军队可能会失控,只有我能驾驭它。”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马斯克真的能实现这个科幻般的愿景,那这份万亿薪酬或许是值得的。毕竟,相较于已经略显拥挤的电动车市场,一个由机器人提供无尽劳力的未来,其想象空间要大得多。 所以,别再盯着特斯拉的汽车销量看了。这家公司的未来,藏在那尚未成形的机器人大军里。 亚马逊 vs. Perplexity:互联网经济的未来之战 当我们在讨论万亿市值和机器人军队时,一场更接地气、却可能决定互联网未来的战斗已经打响。 亚马逊正式起诉了AI搜索创业公司Perplexity。原因是Perplexity推出了一项名为“Comet”的AI代理功能,它可以代替用户在亚马逊等网站上自动完成购物流程。 亚马逊认为,Perplexity的机器人没有表明自己的“非人类”身份,这是“计算机欺诈”。 这起诉讼的背后,是新旧两种互联网模式的根本冲突。 亚马逊的“万物商店”模式:亚马逊的成功,在于它将自己打造成了用户购物的唯一入口。你想买任何东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亚马逊。它通过锁定用户,控制了整个购物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庞大的广告业务。 AI代理的“新万物商店”模式: 而Perplexity这样的AI代理,则彻底颠覆了这个逻辑。用户不再需要访问亚马逊,他们只需对AI说:“帮我买最好的纸巾。”AI就会自动浏览全网,比较价格,然后直接下单。在这个模式下,聊天机器人本身就成了新的“万物商店”。 亚马逊的护城河瞬间被夷为平地。它从一个用户离不开的平台,降级成了AI代理的一个可选项。这才是亚马逊真正恐惧并必须反击的原因。 这场诉讼引出了一个更宏大的问题:如果AI代理可以自动化人类在互联网上的一切行为,那么现有的商业模式将如何维系? 一个依赖广告的地图应用,如果用户只是通过AI获取路线,从不看页面上的广告,它还能生存吗? 一个内容网站,如果流量都来自不产生广告价值的AI爬虫,它还有动力创作吗?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马斯克的机器人。如果亚马逊可以合法地禁止Perplexity的机器人流量,那么,线下的沃尔玛能不能禁止我的人形机器人进店购物呢?“机器人不得入内”的牌子会成为常态吗? 我们玩笑般讨论的“机器人权利”,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真的会成为一个严肃的法律和社会问题。 写在最后:当科幻照进现实 回顾这一周,充满了荒诞与现实的交织。 OpenAI内部“政变”的法庭文件被披露,我们看到的不是“为了全人类”的高尚情怀,而是一场充满谎言、背叛和权力斗争的办公室政治,甚至连双方律师都在庭上互呛“管好你自己(Check yourself)”。 可与此同时,一位接受采访的普通农民却告诉记者:“我现在用Claude,Google太难用了。” 这或许就是AI时代的真相:一边是精英们不成熟的权谋和资本市场的狂热泡沫,另一边是这项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确实在创造价值。 至于未来,它可能既混乱又充满希望。我们或许终将要为这些AI公司的疯狂买单,但我们也确实站在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的门槛上。正如播客里开的玩笑,也许我们的未来,就是去竞选一个“USGPT”(美国政府版GPT)平台,然后领导我们的人形机器人大军,去定义下一个时代。 毕竟,掌控机器人军队的人,才能掌控未来,不是吗?

November 11, 2025 · 1 min · fisherdaddy

Perplexity 的产品开发之路

本文主要介绍了Perplexity 的产品开发之路。Perplexity 是一家成立不到两年的公司,迅速崛起为一个受欢迎的搜索产品,用户数量已达数千万,并且年收入超过 2000 万美元。公司采用“AI 优先”的方法,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来优化产品开发流程,减少协调成本,提升团队效率。Perplexity 的团队结构扁平,通常由小团队(两到三人)组成,强调自驱动和灵活性,预计未来技术型产品经理将成为公司最重要的人才。 公司背景:Perplexity 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最近融资 6300 万美元,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其投资者包括 Nvidia、Jeff Bezos 等知名人士。 AI 优先策略:公司在构建产品的每一步都依赖 AI,鼓励员工在询问同事之前先向 AI 提问,以提高工作效率。 团队结构:大多数项目由两到三人完成,只有两个全职产品经理,强调小团队的高效运作。 决策与管理:公司采取去中心化的决策方式,鼓励团队成员自主做出快速决策,减少管理层级,提升响应速度。 灵活的工作流程:Perplexity 的项目管理依赖于灵活的季度计划和稳定的周目标设定,团队成员在每周开始时设定优先级目标,并努力完成 75% 的目标。 工具与协作:使用 Notion 进行文档管理和项目规划,利用 Unwrap.ai 整理和量化用户反馈,促进团队协作和信息透明。 未来展望:预计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技术型产品经理和具备产品品味的工程师将变得更加重要,团队将继续保持扁平化结构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Perplexity 的产品开发之路 不到两年前成立的 Perplexity 已成为我日常使用的产品,甚至取代了许多 Google 搜索——我并不孤单。这家员工不足 50 人的公司,用户数量已达到数千万。他们还实现了超过 2000 万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 (ARR),在搜索引擎领域与 Google 和 OpenAI 一较高下。最近筹集的 6300 万美元 使公司的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投资者包括 Nvidia、Jeff Bezos、Andrej Karpathy、Garry Tan、Dylan Field、Elad Gil、Nat Friedman、Daniel Gross 和 Naval Ravikant (可惜没有我 😭)。Nvidia 的 CEO Jensen Huang 说他“几乎每天”都在使用这款产品。...

July 29, 2024 · 2 min · fisherda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