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蒂尔的九大经验教训 • Joe Lonsdale

Joe Lonsdale 是 Palantir、Addepar、奥斯汀大学 (University of Austin) 和 8VC 的联合创始人。本文最初发表于 2010 年 8vc.com 网站。published at 8vc.com in 2010. 本文总结了 Joe Lonsdale 多年来与 Palantir 董事长兼创始人 Peter Thiel 合作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非常值得学习,它们将改变你的思考方式。 九大经验教训: 1. 将推理分解成多个部分,明确找出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没有一个单一的原因能让你去做某事,你就要仔细考虑这件事是否重要。我们常常想做某事,并给出多个理由,却很少认真思考这些理由是否成立。如果你找不到一个足以单独支撑你行动的理由,就要警惕自己是否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 2. 专注于一件事:专注能带来递增的回报。 从微观角度来看,额外花一小时专注于当前项目,比花一小时做新的事情,或者更糟糕的是,在 12 件新事情上每件花 5 分钟,回报要高得多。在开始新的事情之前,你必须权衡机会成本和现有工作的收益。不要用“互补”来为你想做的事情找借口! 从宏观角度来看,理解投入的努力会产生递增的回报,这对考虑新的市场领域非常有用。这种递增的回报意味着将资源从现有项目转移到新项目的机会成本很高。除非新领域极其有价值,否则任何能提升现有项目效益的事情都更有价值。 3. 招聘时,要高度重视智力。如同专注一样,智力也能带来递增的回报。 和专注一样,智力也具有递增的回报——最聪明的人的生产力可能是其他人(即使那些只是略逊一筹的人)的十倍甚至更多。招聘的关键在于重视潜在能力而非现有技能,而潜在能力主要取决于智力而非培训。 4. 追求完美。 如果你正在设计客户会使用的东西,或者代表公司面向公众的东西,除非它完美无瑕、卓越非凡,否则它就不够好。 特别是在软件领域,由于网络效应和转换成本,很多情况下都是赢家通吃。成为赢家意味着你必须达到 99.99 百分位。顶尖的赢家几乎拿走了一切,其他人只分到很少一部分——所以达到 99.99 百分位比达到 98 百分位要好上一个到两个数量级。如果已经是凌晨一点,你已经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产品,那么花几个小时把它打磨到完美也是值得的。 5. 利用细微的细节作为指标,去洞察更大的真相——并且当你发现这些指标指向你不喜欢的结论时也要保持警惕。 虽然这种方法存在风险——指标并非总是正确的——但你往往能从细微的指标中获得很多有益的见解。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的工作努力程度,或者几个聪明人的看法,都可能在决定是否与某个团队合作之前,告诉你很多信息。无论这些指标是否与你的偏见相符,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它们。事实上,当它们与你的偏见相悖时,你更应该重视它们。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各种情况,例如合同的重要性、软件在不同场景下的有效性、关键决策者的意见和偏见等等。很少有人能像他们应该做的那样密切关注并认真对待这些指标。 6. 不要浪费时间空谈你打算思考什么;应该立即着手处理。 思维上的懒惰很容易悄悄地影响你。如果你只是坐在那里讨论你计划以后解决的问题,你很可能效率低下。同样,在“Getting Things Done”(GTD,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方法中,你不会推迟那些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任务。在很多情况下,你可以在几分钟内概述并解决,或者至少理清你遇到的任何决策或问题。 7. 花时间倾听那些和你意见相左的聪明人的看法。 这并不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公司都会发现某些方法和偏见非常有效,而公司越成功,它就越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我们无法在没有这些方法和原则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也不能不断地向每个人解释为什么这些方法是正确的。 一种自豪感会自然而然地围绕成功的模式产生,但这种思维模式不能固化为教条。因此,我们必须运用判断力去寻找那些与我们意见相左的聪明人——甚至是那些采取不同方法的聪明人——并虚心学习。 尽管 Peter 的观点非常独特,并且与主流观点相悖,但他始终坚持这样做,这让他非常高效。 8. 对任何外部盟友保持怀疑态度,不要信任 Palantir 之外的任何人的执行能力。...

December 9, 2024 · 1 min · fisherdaddy

未来的挑战 • Peter Thiel

Peter Thiel是PayPal和Palantir的联合创始人。本文节选自他2014年出版的著作《从零到一》(Zero to One)。 我面试时喜欢问一个问题:“你认为哪个重要的真理鲜为人知?”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从知识层面来看,它很难,因为学校教育的内容通常是共识。从心理层面来看,它也很难,因为回答者必须表达自己知道会不受欢迎的观点。卓越的思想难得,而勇气更是比天才更稀缺。 我经常听到以下几种答案: “我们的教育体系已陷入困境,亟需改革。” “美国是例外。” “上帝不存在。” 这些都是糟糕的答案。前两者或许正确,但很多人已经认同了。第三个答案只是在一个老生常谈的辩论中选边站。好的答案通常是这种形式:“大多数人相信 *x*,但事实恰恰相反。” 我会在本章稍后给出我的答案。 这个看似悖论的问题与未来有何关联?从最简单的角度看,未来就是所有尚未发生的时间。但未来之所以独特而重要,并非因为它尚未发生,而是因为它将是一个世界面貌与今天截然不同的时代。如果我们的社会在未来一百年里毫无变化,那么未来就一百多年以后;如果未来十年发生剧变,那么未来就近在咫尺。没人能准确预测未来,但有两点是确定的:未来必将不同,且必然根植于现实世界。大多数对悖论问题的回答都是从不同角度看待现在;好的答案则尽可能接近于对未来的洞察。 从零到一:进步的未来 展望未来,我们渴望进步。进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横向或外延式进步,意味着复制已有的成功模式——从1到 *n*;纵向或内涵式进步,意味着创造全新的事物——从0到1。横向进步容易想象,因为我们已经了解它的模式;纵向进步则更难想象,因为它需要开创前所未有的先河。例如,制造一百台打字机是横向进步;而将打字机改进成文字处理器则是纵向进步。 宏观层面上,横向进步的代名词是 *全球化*——将成功的模式复制到世界各地。中国是全球化的典型案例,其20年计划目标是达到与今天的美国相当的水平。中国一直效仿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一切:19世纪的铁路,20世纪的空调,甚至整个城市。过程中可能略有取舍——例如直接采用无线技术而跳过固定电话阶段——但其本质是复制。 而纵向进步,即从0到1的进步,其代名词是 *技术*。近几十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硅谷成为“技术”的代名词。但技术并不局限于计算机。广义而言,任何改进的做事方法都属于技术。 由于全球化和技术是两种不同的进步模式,因此可能同时存在、单独存在或都不存在。例如,1815年至1914年是技术和全球化都快速发展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71年基辛格访华期间,技术发展迅速,但全球化进展有限;1971年以来,全球化快速发展,但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主要集中在IT领域。 这个全球化时代让人很容易认为未来将走向趋同和雷同。我们日常语言也暗示着我们相信某种技术上的历史终结:世界被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似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极限,发展中国家只需要追赶即可。 但我认为并非如此。我对那个悖论问题的答案是:大多数人认为未来的世界将由全球化定义,但事实是技术更为重要。如果没有技术变革,如果中国未来二十年能源产量翻一番,那么空气污染也将翻一番;如果印度数亿家庭都按照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只使用现有工具——结果将是环境灾难。在资源有限的世界中,没有新技术的全球化是不可持续的。 新技术并非历史的必然产物。我们的祖先生活在静态的零和社会中,成功意味着从他人手中夺取资源。他们很少创造新的财富来源,长期来看,他们无法创造足够的财富来改善普通人的生活。然而,在从原始农业到中世纪风车和16世纪星盘的数千年缓慢发展之后,现代世界从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出现到大约1970年,突然迎来了持续的技术进步。因此,我们继承了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无法想象的更加富裕的社会。 除了我们父母和祖父母那一代: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们期待这种进步会持续下去。他们憧憬着每周工作四天,能源廉价到可以随意使用,以及在月球上度假。但这些并没有实现。分散我们注意力、让我们忽略周围环境的智能手机,也让我们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陈旧:自20世纪中期以来,只有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父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是错误的——他们只是错误地认为这是必然的。今天,我们的挑战是想象并创造新的技术,让21世纪比20世纪更加和平繁荣。 创业思维 新技术往往源于初创企业 (startup)。从美国的开国元勋到英国皇家学会,再到仙童半导体的“八叛逆”,那些由共同使命凝聚在一起的小团队,都为世界带来了积极的改变。这很容易用反面解释:在大公司中发展新技术很困难,独自一人则更加困难。官僚体制行动缓慢,既得利益者不愿承担风险。在最糟糕的公司里,表现出工作积极性比实际工作本身更能带来职业晋升(如果你的公司是这样,你应该立刻辞职)。反之,一位天才可能创造出经典的艺术或文学作品,但他无法独自创造出一个完整的产业。初创企业秉持的原则是: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但规模也必须足够小,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积极地说,初创企业 (startup) 是你能说服参与一项建立不同未来计划的最大团队。一家新公司最重要的优势是创新思维:它比灵活性更重要,小规模提供了思考的空间。本书探讨的是你需要问什么问题,以及为了在开创性事业中取得成功,你需要回答什么问题:这并非一本操作手册或知识总结,而是一次思维练习。因为这就是初创企业 (startup) 所需做的:质疑既有观念,从零开始重新思考商业。 本文翻译自: https://www.founderstribune.org/p/the-challenge-of-the-future-by-peter-thiel

December 9, 2024 · 1 min · fisherdad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