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会让人变笨还是成为终极学习工具?来自 OpenAI 和一线学生的真实声音
本文整理自 OpenAI 教育负责人对 ChatGPT 的深度解读,带你 5 分钟了解这篇访谈的精华。 ChatGPT会让人变笨吗?来自OpenAI和一线学生的真实答案 当ChatGPT横空出世,整个教育界都为之一振。无数的讨论瞬间点燃:这玩意儿会让学生变懒、变笨,甚至让“脑子生锈”吗?它是不是就是个终极作弊工具?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听听两种最真实的声音:一个是来自行业内部的顶层设计者——OpenAI的教育负责人Leah Bellski;另一个则来自每天都在使用这些工具的一线学生——Yabi和Alaa。他们的分享,或许能帮我们拨开迷雾,看到一个更清晰的未来。 一个宏大的“登月计划”:为每个人打造AI导师 Leah Bellski在教育领域深耕了15年,曾在世界银行和Coursera致力于让教育普惠全球。当她加入OpenAI时,首席运营官Brad Lightcap给了她一个听起来既疯狂又鼓舞人心的任务——去追逐那个“登月计划”。 这个计划的核心梦想是:AI能极大地提升人类潜能,成为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有效导师和伙伴。 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目标,更是一种愿景。Leah的任务就是要去实现它,并确保这个工具一旦建成,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能用上。这个愿景也解释了为什么OpenAI如此看重教育。 如今,拥有6亿用户的ChatGPT,已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平台之一。“学习”是其最核心的用途之一。这不仅限于传统课堂,更延伸到了课堂之外的广阔世界。 AI在全球教育领域的真实足迹 AI教育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 教师们是早期拥抱者:他们不仅用AI来减轻备课、批改作业等行政负担,还积极地将其带入课堂,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国家级的战略布局:像爱沙尼亚这样教育水平顶尖的国家,率先看到了AI的潜力,希望用它来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赋能教师。紧随其后的国家络绎不绝,他们不仅希望通过AI提升教育质量,更意识到,要建立一个AI驱动的经济体,就必须培养出懂得使用AI的下一代。这已经不是开设几门AI课程那么简单,而是要让AI融入每一门课,成为学生毕业时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 从“猫鼠游戏”到建立信任 当然,AI进入校园并非一帆风顺。最初,许多学校的第一反应是“防堵”,推出了各种不靠谱的“AI内容检测器”。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那些被误判为作弊的学生,也让师生关系从一开始就站错了脚。 Leah坦言,我们最初“走错了路”,把重点放在了监管和限制上,而不是去思考如何重新设计我们的评估方式和作业形式。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信任。现在的大学生是“新冠一代”,他们对在线监控式的教育技术有着天然的警惕。如果学校只是提供一个AI工具,却不明确承诺不会监控学生的对话,学生们是不敢放心使用的。 好在,情况正在好转。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单纯的禁止是行不通的。他们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将AI融入教学,设计出更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创造力的项目。 不只是给答案:“学习模式”的诞生 为了解决“AI只会给答案,让人无法深度学习”的担忧,OpenAI推出了一个名为**“学习模式”(Study Mode)**的新功能。 这个功能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印度之行。团队发现,在印度,家庭会在课后辅导上投入巨额开销,年轻人有着极强的学习意愿。这促使他们思考:如何让ChatGPT成为一个比现在更好的导师? “学习模式”就是答案。它彻底改变了交互方式: 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像苏格拉底一样,通过反问来引导你思考。 它会个性化定制内容,根据你的知识水平调整难度。 它会鼓励你、追问你,比如“你想不想就这个话题来个小测验?”或者“你想不想再深入聊聊?” 简单来说,它把一个“问答机”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伙伴”。未来,它甚至可能变得更加主动和多模态,比如在你学习有机化学时弹出交互式图表,或者在几周后提醒你:“嘿,还记得你说要攻克期末考试吗?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吧?” 这个功能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不必成为一个“提示词工程师”,也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 一线学生的声音:从史莱克同人小说到学习利器 理论归理论,学生们的真实体验又是怎样的?我们和来自南加州大学(USC)的Yabi与来自伯克利大学的Alaa聊了聊。 第一次“啊哈!”时刻 每个人的AI初体验都充满了故事感。 Alaa的经历很经典。高三时,他和同学们围在电脑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ChatGPT写一篇关于《杀死一只知更鸟》的论文。当一篇完整的文章瞬间生成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他说:“我当然没有交那篇作业,但那一刻真的太酷了。” Yabi的经历则更有趣。她第一次使用ChatGPT,是让它写一篇……史莱克(Shrek)的同人小说。当她把这个“杰作”分享给室友时,大家觉得这事儿挺傻的。但对Yabi来说,这个有点无厘头的尝试让她看到了AI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仅能用于学术,更能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激发创意的工具。 课堂正在如何改变? 两位同学都观察到,教授们正在积极适应AI带来的变化。 从“是什么”到“怎么用”:作业和考试题目正在悄悄改变。过去那种“定义某个术语”的问题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应用这个概念?”“它在更宏大的背景下意味着什么?”等更侧重于思辨和应用的问题。 分轨制的项目挑战:Alaa的计算机科学教授设计了两种项目路径供学生选择。你可以选择不用AI,完成一个传统的项目;或者使用AI,但必须接受一个更难的挑战,并写一篇反思,说明你是如何利用AI的。这种做法既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鼓励他们利用新工具去挑战更高的高度。 成为AI的主人:高级玩家的提示技巧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这些深度用户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他们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让AI更好地为自己服务的“独门秘籍”。 设定角色(Persona):这是最常用的技巧之一。与其泛泛地提问,不如让AI扮演一个特定角色。比如,Yabi在研究阴谋论时,会让ChatGPT扮演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来分析同一个(由AI编造的,关于机场镜子的)阴谋论,从而获得更立体、更多元的视角。Alaa则会要求它扮演“顶级公司的顾问”或“极富创造力的教授”,从而获得更专业或更具启发性的回答。 提供明确的约束和背景:Yabi在做研究时,会先把几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喂给ChatGPT,然后要求它“只能基于这些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保证了输出内容的严谨性。 要求批判性反馈:AI的回答往往过于正面和鼓励。为了得到真实的反馈,Alaa会在自定义指令里写上“不要废话,直接点,对我残酷一点”(No fluff, be brutally honest)。这样,AI就会变成一个严厉的批评家,帮助他发现作品中的真实问题。 AI vs. 社交媒体:主动探索与被动接收 一个有趣的趋势是,这两位学生都表示,他们花在ChatGPT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而在社交媒体(尤其是TikTok)上的时间则在减少。 他们认为,社交媒体提供的是一种“被动的内容消费”,你只是在无尽地滑动,接收着算法投喂给你的碎片化信息,这会让人变得“自满和懒惰”。 而使用ChatGPT则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性的探索。你可以明确地提出问题,深入挖掘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是一种高质量的信息获取方式。Alaa说:“当我想要学习和探索想法时,我会问ChatGPT,而不是去刷社交媒体。” 年轻人的希望与恐惧 对于未来,他们既充满乐观,也有着清醒的思考。 恐惧什么? Yabi担心“真理的中心化”。如果所有人都依赖同一个信息源,而不去主动寻找和整合不同来源的知识,这可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茧房和糟糕的反馈循环。 Alaa则担心人们会因为滥用工具而忽视基础。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依然至关重要,如果学生们只想着用AI绕过学习过程,当他们真正进入职场时,会发现自己缺乏真正的竞争力。 希望什么? 他们都预见了一个人机协作的混合式教育未来。AI可以承担起教科书、助教甚至部分讲师的角色,提供标准化的、个性化的知识。而人类教师则会转型为导师(Mentor),更专注于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批判性思维、伦理观念,以及如何更好地与AI协作。 正如Yabi所说:“教学的核心在于人与人的连接。谁教你,如何教你,会深刻地影响你的一生。这种人性的部分是AI无法替代的。”...